暑期以来,全省各地高温不退,文博场馆同样热度不减。随着暑假学生群体猛增,越来越多文博场馆正在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“打卡地”。广东省博物馆每天1.3万张门票,提前一周放票瞬间“秒空”,游客预约进馆还须“拼手速”。
应对暑期客流高峰,广东省博物馆从7月21日至8月25日恢复周五夜间开放。广州博物馆、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也在暑期推出多场别开生面的夜间活动。剧本杀、户外音乐会、沉浸式研学活动……博物馆新玩法正在不断“解锁”。
“博物馆游”方兴未艾,也为热门场馆带来不少“烦恼”。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正式实施新规,要求“未经馆方许可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”。市场研学需求与文博场馆管理之间矛盾如何平衡,同样引起不少热议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与大型综合性博物馆“火出圈”相比,分散各地的中小型博物馆客流依然“冷热不均”。中小型博物馆如何抓住暑期实现“涨粉”?文博机构能否与社会团体合作“共赢”?多位馆长、专家接受采访,为广东文博高质量发展“支招”。
01亮点
“看展式社交”解锁博物馆之夜
“真的好难约到号!能不能多开一点?”在某社交平台上的广东省博物馆相关“攻略”主题页面,网友们关于“约号难”的讨论炸开了锅。记者在“粤博门票”小程序发现,门票预约连续七天所有时段都显示为“预约已满”的状态。
为缓解假期观众“一票难求”的现状,广东省博物馆夜间开放服务7月21日正式官宣“返场”。当晚,“粤夏奇遇快闪舞会”为“博物馆之夜”拉开帷幕。现场人头攒动,围观的市民游客站满了大堂和两侧的台阶。
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响起,芍药少女、玫瑰制花工、吹哨笛的男孩、拉小提琴的乐手等“画中人”,纷纷走出西洋画框,在博物馆大堂与盛装出席的观众共舞。轻盈的圆舞曲将游人的思绪牵引到遥远而浪漫的维多利亚时代。
每周五,该馆都会延长开放至20时30分,并推出5000张该时段的免费预约票。馆方还为正在展出的“绽放: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”“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”两大特展,首次推出延时开放期间专属联票,同时举办相关主题系列音乐会、舞蹈表演与学术讲座。
华灯初上,周末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人海如潮。迎着珠江吹来的晚风,四盏龟兹菱格大花灯一同点亮“帅府之夜”。观众们沉浸式欣赏着“荟萃交融:古丝绸之路的龟兹石窟壁画艺术”展览,仿佛梦回古龟兹。
馆方还与知名粤语流行音乐团队“胺徒生”联手,在西广场推出“‘Yue’在帅府Busking”互动式户外音乐会,首度试水博物馆与街头演唱文化的融合。“水枪大战”“梦幻泡泡”等体验活动也在丰富“帅府仲夏夜”的“打开方式”。
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陈莹介绍,2019年同期大元帅府访客人数只有3万人次,而今年7月参观人数已达8万余人次,开设夜场的周五、周六人流就占了将近一半,“‘看展式社交’正在成为年轻人生活的组成部分”。
广州博物馆也在暑期不定期推出特色“夜间游”。7月10日,馆方携手中国大酒店举办2023年中秋月饼镇海楼品鉴会,让百年前“消失的月饼”滋味重现舌尖。
“博物馆夜间开放只有展览是不够的,还需要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。”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指出,无论形式如何多变,博物馆活动始终要做到“内容为王”,“每家博物馆的馆藏资源都是独一无二的,文博活动也应该体现这种唯一性。”
这些“消失的月饼”就复刻自广州博物馆藏的民国菜谱等文物资料。越秀山的自然风光也是广州博物馆不可多得的地利资源。结合参观馆藏清代“观像镜”,馆方也将在七夕之夜推出“夜宿镇海楼”露营活动,带给游客难忘的“观星之旅”体验。
02争议
“天价研学团”何去何从?
随着暑期来临,以“公益”和“求知”为特色的文博展馆,也成为越来越多家长“遛娃”的好去处。从广州海事博物馆及南海神庙数据可见,今年7月,17岁以下青少年儿童观展人数是假期前的两倍有余。
“这些孩子的观展需求也会传导到家长甚至全家人身上,从而带来各年龄段人流的增长。”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、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陈邵峰说。
当前,不少文博机构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研学夏令营。从7月11日开始,广州博物馆“小广的奇趣假期”夏令营正式回归,通过手工体验、剧本杀、古建探秘等不同方式,为青少年打开“读懂广州”历史之门。
社会团体组织承办的各种青少年文博研学活动同样如火如荼。记者在社交平台观察到,网友留言报名的热情很高。广东省博物馆、南越王博物院、粤剧艺术博物馆等,都是备受家长青睐的热门打卡点。
社会化文博研学的需求在日益增长,未经规范的私人讲解却带来了隐忧。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颁布“讲解新规”,规定未经馆方许可,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,不久又出台禁止自媒体直播、录播等非参观活动。消息一出,引来网络不少热议。
实际上,此前广东等多地博物馆类似管理办法已有出台。早在两年前,广东省博物馆就明文要求,馆内组织开展的面向公众的讲解活动,必须获得馆方批准。
对此,赞成者认为,放开商业讲解可能对公共文化资源构成侵犯;未经馆方审核的内容,权威性无法保证;同时,一些原本出自馆方的解说内容,也存在被商业机构“洗稿”后,向观众收取高额费用之嫌。
许多研学课程并未在社交平台直接标明价位,而是通过私信、群聊单独预约。知情人士透露,此前有社会机构组织的上海博物馆展览讲解,单场收费每人200元,还有一些机构推出的故宫“私享团”,一场讲解人均消费在千元以上。
也有业界人士对社会参与持有更宽容、开放的态度。“博物馆资源本身就是全社会共享的,也不应将研学机构‘一刀切’拒之门外。他们也能对博物馆人气的提升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。”广州海事博物馆馆长王芳说。
有业者认为,如果博物馆的公益讲解就能满足市场需求,“天价研学团”自然丧失生存土壤。博物馆可以通过对开展讲解服务的社会机构进行考核、培训,从而建立“白名单”制度规范管理。
实际上,早在2017年,广东省博物馆就曾面向教师和教育机构开展博物馆课程培训。南越王博物院也在去年暑假举办院外人士导赏培训班。
广东省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武文霞指出,千篇一律的讲解词已难以满足不同研学群体的个性化需求,“博物馆与社会机构应实现差异化发展,推出具有层次性的研学内容,帮助在校学生实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效衔接”。
03前瞻
人气“冷热不均”亟须跨界合作化解
博物馆讲解供求矛盾的背后,还反映出目前博物馆运营存在的挑战。“广东省博物馆最佳参观人数是每日8000人次,现在暑期每天人流常常达到1.2万—1.3万人次,我们其实已经在超负荷运转,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。”陈邵峰坦言。
面对博物馆人力资源的缺口,馆方显然难以单靠一己之力提高服务质量。高科技的介入似乎可以解决“燃眉之急”。轻松便捷的语音导览,内容体量更大,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。馆方甚至还专门为此开发了儿童与成人不同版本。
AR技术的普及也为孩子们走近文物提供了便利。此前在广东省博物馆“一眼千万年——世界琥珀艺术展”上,主办方就用AR眼镜将万里之外的俄罗斯琥珀宫“搬”到了孩子们的眼前。观众们还可以到AR互动区里“寻宝”,大人小孩都玩得不亦乐乎。
不过,业界认为,运用虚拟的线上服务取代线下服务,大多数博物馆条件并不成熟。武文霞也持相同的见解,她表示:“特别是面对中小学生,他们思维活跃、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,简单的人机互动很难实现充分的交流。”
公众教育服务的到达率,也是摆在博物馆面前的问题。广东省博物馆截至目前已开展190多场暑期活动,参与活动总人数将近6万人次。“我们几乎每场活动名额都是‘秒光’,但一场小型活动只能同时为20—30人提供服务,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。”陈邵峰说。
博物馆创新之路,不仅是展陈、研学和文创产品的创新之路,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的创新之路。在陈邵峰看来,博物馆工作人员已经花费大量精力,研发出了很好的研学产品,却未能充分产品化进行推广,这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浪费。
因此,他并不反对商业机构与博物馆合作开展研学活动。项目只要博物馆能对内容把关,满足市场监督要求,也应该允许商业机构有适当的盈利空间,“毕竟如果所有研学产品都是公益活动,就难以做大,惠及更多人群”。
与大型博物馆相比,中小型博物馆受众有限,服务与设施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。暑期研学游为这些文博场馆“涨粉”“出圈”带来机遇。“通过馆际合作与社会合作,打造‘一程多站’的研学主题线路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”武文霞说。
今年7月,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的“驿路同游”主题研学,就为广州多家学校定制了韶关、潮汕、客家三场驿路研学活动。作为“驿路同游”的一站,大埔县博物馆通过系列活动的带动,暑期人流也比之前增加了1/3。
“博物馆不在乎大小,关键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,将自己视为社区的一分子。”王芳进一步指出,参与社区服务是许多中小型博物馆无可替代的作用,而社区愿意参与,也会将更多社会资源引入博物馆,从而实现两者“双赢”。
【采写】南方+记者 杨逸
【图片】受访者提供
标签: